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策展委员会副主任王璜生的演讲主题是“艺术赋能文化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他提出,作为区域,包括政府,往往更为重视的是一个区域整体上的文化发展,有可能给这个区带来什么,包括形象,人文,经济,各方面新的可能性,或者说一种形象。国内在相当长时间还是比较重视的,也产生过一些相关的实践,在国外,他们的经验或者历史更为丰富、长远,甚至是操作系统,体制方面都更为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艺术赋能文化旅游,如何将它从社会的层面跟文化层面对它的系统工程进行观察跟研究是极其重要的。要考虑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策划和建立一种机制,一方面是社会的机制,另外一方面是文化的机制,只有两者达到同步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才能成为持续的具有品牌的项目。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助理研究员姚珊珊以“文化和旅游的中间地带,文旅融合政策下的乡村公共空间建设”为题进行了分享。她首先介绍了国内文旅融合相关的政策,结合乡村文旅融合案例,从文化挖掘、保护、传承、传播等角度,讨论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的媒介空间,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中起到的中介作用——它既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又容纳游客的观看和互动,在双向参与下让乡村文化更具弹性和可持续性。之后她谈到,在乡村公共空间建设中,“策展”拓展为更广泛的策划概念,表现为一种关于文化和空间的整体策划,能够协同艺术实践赋能乡村文旅融合。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博士后薛江围绕“策展思维X文旅融合”展开演讲,他首先强调了对主题“X”的使用并不是简单的叠合,而是成倍式的无限想象力,有无限发展空间的课题。聚焦了文化遗产价值的重构,作为纪念碑的石窟寺遗址博物馆,在文旅融合的语境下,以重构文化遗产为出发点,以石窟寺遗产为主要内容,从策展思维方式来探讨未来博物馆的构建方式,他认为,重构文化遗产的完整性,成为今天文旅融合的重要课题,石窟寺如何能够重新构建完整的文化遗产,让大家在文旅融合过程中欣赏、体验和传承,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最后通过埃及大博物馆的案例,总结提炼策展先行的理念,这种策展先行是建立在对文化遗迹的尊重与保护传承,同时兼顾到科技策展以及对历史观的把握。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的沈森以“美术馆、区域艺术行动作用城市再生的可能”为题进行了分享,他指出,文旅行业在当下处在非常重要的转型阶段,这样一个转型阶段同时也面临着相对应的挑战以及挑战带来的一些机遇。在进行了大量的数据统计面前,他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问题,关于流动性的问题,在受全球疫情影响的特殊时期,因为远距离的出行及在时空上的限制,艺术以何种方式为我们城市的文化生产,包括对城市历史记忆的存续,对社区的再生与公共的心理需求赋予行动。带着这样的问题,他通过这几年艺术行业内的一些表现,观察到了很多公益机构,包括美术馆,包括艺术团体所做的一些艺术方面的实践,他以“附近的回归”为角度,举例了社区参与式实践、城市漫游、数字化,互联网下的云语境对公共的联结。最后他提出,当我们在谈论立足社区和基层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时,事实上也在讨论如何让公众通过探索自身咫尺之处的生活空间,形成观看世界的独特视角,获得由新的艺术行动带来的文化体验,这对艺术赋能和文旅融合而言是一个可以进一步拓展的议题。